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常州江苏理工学院

常州江苏理工学院

    阅读:32
常州江苏理工学院

学校坐落于江南历史文化古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江苏常州。江苏理工学院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华元素。学校占地近1500亩(约100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学校硕士点:2个。在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两个硕士学位类别及其领域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漫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理学院、中德国际学院、体育部,材料学院等15个院(部)。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教育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应用化学和会计学等60多个本科专业和方向,涵盖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法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6个,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3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2门,江苏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

2013年教育部同意新增加专业:商务英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酒店管理。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坚持“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面向经济、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前身是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始建于1984年8月,1985年9月开始招生。

1987年12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改名为常州技术师范学院。

1988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1年8月,常州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我校。

2002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2004年12月,江苏省常州会计学校并入我校。

2012年9月开始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2年11月,经教育部教发函[2012]220号文件批准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

学校有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中德诺浩汽车服务培训中心(合署)、材料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

数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育学院、东方学院(本三公有民办)、继续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还设有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体育部、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学院现有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60余个,涵盖了工、文、教、管、经、理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从全日制本专科教育到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学院已启动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40余位教师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3位教师具有博士生导生资格,已参与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

学校为江苏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10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69号),正式批准该校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取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2年计划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建有贵金属深加工技术及其应用、汽车维修、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图像与处理、通讯、网络、现代制造技术、EDA实验室、摄影技术、艺术设计CAD工作室等各类实验室、工作室50多个,其中贵金属深加工技术及其应用实验室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学校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400多万元,图书及文献13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1800种,电子文献数据库10个,数据光盘2万多张。学校还建有校外教育实习基地50多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30多个,生源基地90多个。

开设院系:

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中德诺浩汽车服务培训中心(合署)

江苏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德国际学院(合署)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数理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东方学院(公有民办)

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江苏理工学院体育部

江苏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办公室(合署)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1.23亿元。在建好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同时,学校先后通过各种途径或自建或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研究平台(研究所、室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搭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平台。目前,学校建有5个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各类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所(中心、室)以及各类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近40个。图书馆藏书近120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1761种,电子图书56万种,拥有中国学术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EI工程文摘数据库、EBSCO-HOST等中外文数据库24种。

作为首批全国职教师资重点建设基地,“十五”以来,培训基地为全国和江苏省培训职业学校校长、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近万人,还承担了培训国外职教师资的任务。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60多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多人。馆藏纸质文献145.7万册,中外文现刊153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39万多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5万多种,各类数据库2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5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840多人。具有正高职称95人,具有博士学位123人,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7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8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有60多人次获批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和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学校与挪威、德国、英国等国家及省内外的有关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0多名。学校聘请10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全职教授或兼职教授。

办学特色

建校20多年来,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和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以质量求发展,以科研促教学。坚持“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和谐统一,实施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三证书”毕业制,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效。学校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6本教材被评为江苏省精品及立项精品教材。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按照“做强做特应用型人才培养,做精做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办学思路,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学校还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进行“2+2”跨国本科人才培养。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各类科技竞赛中累计获奖800多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工作。近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承担横向科研课题30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亿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7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检索收录700多篇,在CSSCI源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200篇,出版各类著作、教材300多部。

办学理念

建校以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提升内涵、扩大规模、创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职技高师的办学规律,改革奋进,不断朝着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迈进。至目前为止,学院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职教培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具有一定办学规模与影响的省属高等技术师范本科院校。

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突出职技高师办学特色,强化“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三性和谐统一的办学特色,优化“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根据“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强化技能、优化素质”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实行了“三证书”毕业制度,即让学校的毕业生毕业时同时具备了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从而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院还不断加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研科技开发和办学功能综合化建设,以工为主,兼顾其他,立足师范,发展非师范,正确处理好综合与特色的关系,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由于毕业生专业教学能力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强,具备创业创新的潜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职业学校的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学骨干,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

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先后确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企业管理、电路与系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艺术学、应用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7个院重点建设学科,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学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积极组织专家教授下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收益非浅。学院创办的“博士论坛”、“教授沙龙”、“博士沙龙”产生了广泛影响,收到了明显成效。学院还建有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全省首家成立的民营经济研究所等各类专业研究所9个,所办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和《职教通讯》的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学术影响不断扩大。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出版著作10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近3000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38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3项,省级科研项目16项,2004年科研经费达1200余万元。

学院校训

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就是深厚的德泽、宽广的心胸、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说文解字》中“博”,大通也,即宽广、广博之谓。“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识渊博,旨在强调通过广泛学习,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俱收。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笃行”意为坚定信念、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

以“厚德、博学、笃行”为校训,就是从道德、学业、实践三方面期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达到一种高远的境界,实现一种理想的目标。“厚德”突出了德育为先的育人思想;“博学”是求学、治学的目标;“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使所学有所落实,强调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厚、博、笃,展示学校厚重丰富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德、学、行,寓意学校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也符合学校“做强做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

“厚德”、“博学”、“笃行”相辅相成,体现了“德”与“才”的全面要求,“学”与“行”的完整统一。“厚德、博学、笃行”融传统色彩与时代气息于一体,集文化底蕴与学校特色于六言,以此为训可彰显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的薪火相承。

国际交流

学校注重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多位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乌克兰等国专家来校讲学任教。积极主办和协办国内、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学校成功主办(承办、协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清论坛”,中国物资循环利用高层学术报告会,WORLDRECYCLING’SHANGHAI,“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启动会暨项目专家论证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学校还先后与德国、加拿大、美国、乌克兰、韩国、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德国国立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进行“2+2”跨国本科人才培养;与德国F+U集团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等合作建立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接轨德国汽车行业和职业培训,培养该国职业教育急需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和汽车维修领域高端技术人才;与挪威、德国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始终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用党风促工作作风,促教风,促学风,引领和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30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历史

1984年8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筹建,原名常州职业师范学院。1987年12月,经国家教委[(1987)教计字210号]文批准学院正式成立,并易名为常州技术师范学院。1989年2月,经中共常州市委批准,成立中共常州技术技术师范学院委员会。2002年8月30日,经教育部教发函[2002]206号文同意,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11月5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学校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

党委书记:夏东民

夏东民,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江苏苏州人,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院长、党委副书记:左健民

左健民,男,1957年1月出生,江苏省金坛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13年4月--至今?任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正厅级)。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曹雨平

副院长:施步洲

副院长:沈永祥

副院长:董存田

副院长:周全法

纪委书记:汤建石

副院长:崔景贵

友情提示

此页是<常州江苏理工学院>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网址资料

网址名称: 常州江苏理工学院
信息栏目: 信息简介 网站链接
单位电话: 0519-86953016
单位地址: 常州市中吴大道1801号
网页版本: 手机版 电脑版
本页链接: http://xuestynwu21.kaoad.com/
  • 手机访问
微信或支付宝扫一下,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